在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教育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1]这一论断为我们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直面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顽瘴痼疾”,进一步深化考试评价改革,加快教育评价体系建设,以回应教育强国战略的需要。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的“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选择什么样的路径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这一问题。
笔者就目前教育评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国内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如何针对不同学生培养模式构建分类评价体系,着重从创新与拔尖、科学教育和国际合作三个方面谈一谈相关的思考和建议。
一、深刻认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2-3]。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核心目标之一就是构建一个更加科学、合理、全面的教育评价体系,以更好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但是从实践方面来看,社会上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及其培养路径的认识尚未完全统一:有些人认为拔尖创新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事情,基础教育阶段还是更多关注分数和竞赛这类显性的“成绩”;有些人认为是先“拔尖”而后“创新”,应该挑出人才后再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甚者,一听到“拔”,就联想到拔苗助长,一听到“尖”,就认为是掐尖,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教育公平的发展方向相悖。
在此,需要明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才能更好地规划和构建与之匹配的路径和体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多年的教育实践,笔者认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合概念:拔尖是果,创新是因;某个领域的拔尖人才注定很少,而创新人才需要很多,创新是拔尖的土壤。因此,应当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更多拔尖人才“冒”出来,回答好“钱学森之问”。
具体到评价体系改革中,需要构建贯通式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打破学段之间的界限,建立一个连续的评价和发展路径,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其兴趣特长,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教育路径。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还能优化教育系统内部资源配置,实现整体育人目标。
二、加强科学教育与评价
推动创新人才培养
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1]。为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科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强化科学教育的评价比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应该承认,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还存在不足,应当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不仅要涵盖基础科学知识,还要包括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课程设计应注重实践性和探究性,鼓励学生通过实验、项目研究等方式,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其次,与之配套的评价体系应当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以知识记忆和应试能力为考查重点的传统评价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教育发展需求,这就要求教、学、评的方式都相应变革。学科教育,特别是自然科学学科的知识学习非常重要,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载体,但为何不少学生学科知识学得很好、考得很好但科学素养不高?原因就在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考核评价方式均存在问题。在课堂上,许多教师仍然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虽然记住了公式和定理,但却不理解背后的原理;学生死记硬背、重复刷题式地学习,遇到一些综合化、实际应用的问题就不知从何下手;评价方式还是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考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样的教、学、评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典型特点就是“高分低能”。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能力纳入评价范围,可以通过项目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种方式来实现,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创新能力。
最后,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需要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及社会教育相衔接,形成纵横贯通的培养体系。这意味着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不仅要为学生的升学服务,还要为他们的未来职业生涯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为提升我国的整体人才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重视教师在推动科技与教育结合过程中的作用。因此,加强教师科学教育能力和创新教学方法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家庭和社会也应当积极参与到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中来。
三、统筹国内外资源与经验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评价体系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是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
首先,必须抓好教育对外开放这一关键战略,对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相关标准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例如,对国际STEM类型资源应加大引入力度,以其内容和水平作为评价标准制订参考,提升我国教育资源的多样化。同时,及时关注国际前沿英才教育的实践成果,认真研究比较,因地制宜,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其次,要不断扩大我国教育的国际公共产品供给,加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育交流和合作,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教育评价标准和规则的制定和实施,与世界各国分享教育改革发展红利,体现我国教育装备与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优势。积极宣传我国优秀教育文化,特别是要加强新时代中国教育理念和探索的国际传播,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教育中心,为当代世界教育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多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最后,统筹国内外资源与经验,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评价体系,长周期、多维度、多层次评估学生的综合发展水平。这不仅有利于合理引导学生个人发展,更加有利于提升国家人才培养的整体资源统筹效率,能够加速推动拔尖创新人才辈出,早日实现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