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政策解读
  •   >   正文
  • 政策解读

    准确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与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定位

    发布日期:2024-11-26    浏览次数: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关于教育与教育强国建设定位的新认识。新时代,教育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突出。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使命,需要我们准确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教育功能、教育属性、建成教育强国的新定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确保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如期实现。

    准确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功能的新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功能作出的新论断,强调教育之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意义。教育必须发挥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功能,这就要求在强国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将教育放在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上来认识和把握。

    1.提出教育功能新定位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调了教育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意义。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关于教育功能的定位是:“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考虑,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站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教育功能的定位更加清晰。

    2.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功能的定位经历了不断发展和凝练的过程。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主要从教育对提高人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进行论述,为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作出新概括奠定了基础。与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以及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表述相比,这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教育功能定位的表述更直接、更明确,也更深刻。

    首先,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对教育的战略地位作出客观定位,将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即教育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基,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表明教育是整个国家发展全局的基础,而不简单是国家发展全局的组成部分,从而进一步突出了党和国家对教育强国建设的高度重视。

    同时,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的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关系的认识达到了全新的高度。这一新论断将推动我们思考教育强国建设的方方面面和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将推动重构教育的地位作用观。在此基础上,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形成适应强国建设的教育体系,重塑教育内外部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与强军、经济、生态文明、外交、法治、文化工作一样,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根基和基础。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之概括为思想体系的战略前提已经具备。

    准确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属性的新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彰显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强国建设经验的总结与新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本质属性的新概括。

    1.教育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建设教育强国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大政治观办大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的政治属性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强国建设的所有方面、所有环节,都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教育作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阵地,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

    2.教育具有鲜明的人民属性,建设教育强国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来考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教育具有鲜明的人民属性,建设教育强国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来考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体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教育的人民属性要求办教育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努力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教育具有鲜明的战略属性,建设教育强国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大战略观来谋划,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

    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部署,强调教育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的战略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要以高质量教育体系引领发展全局,通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局,从大战略观出发办大教育。要教育引导学生胸怀“国之大者”,深刻理解世情、国情、社情、民情、舆情,正确处理小我与大我、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拼搏奋进,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准确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对建成教育强国的新定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确立“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不断强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定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则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工作要求和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总体目标。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大会上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对建成教育强国作出的全新定位,为新时代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必须准确认识、全面把握。

    1.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

    建成教育强国这一美好愿望是14亿多中国人的共同愿望,是14亿多中国人共同的梦,具有最广泛的民族共识、最强烈的民族情怀。这一新定位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历史思维考虑建设教育强国这一系统工程,将近代以来中国从教育弱国到教育大国,再到建设教育强国,最后到建成教育强国,历史性地连接起来,强调了建成教育强国的重要意义,使建成教育强国具有了历史厚度和历史基础。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国家和民族屈辱沉沦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之路的斗争史。鸦片战争后,古老的中国被动地开启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此时处于“弱国办弱教育”的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希望通过教育实现富国强民的目标,先后探索了教育救国的思想主张和方式方法,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起步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建立了初步的教育体系,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教育现代化事业在曲折中不断前进。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人民谋求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教育开启了新民主主义教育发展新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开启新篇章,为国家建设服务成为党的教育工作主题。这就要求教育从“为战争服务”转变为“为生产建设服务”,即“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在外有西方封锁打压、内部经济基础薄弱的背景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独立自主“穷国办大教育”的路径,形成了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向前迈进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教育在国家建设中地位的认识,不断形成对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不断推进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使我国在百废待兴的基础上,迅速建立了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新中国的教育成就首先在于甩掉了“文盲大国”的帽子,使文盲率从新中国成立时的80%降到1964年的52.45%,进而降到1982年的34.49%。同时,这一时期我们党对教育建设的许多问题展开了讨论,如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与新民主主义性质之争、全面发展与重点发展之争、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之争等。经过思想的论争,我们党逐渐对教育的性质本质、功能属性、方式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得以确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了坚定的方向和依据。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教育在国家发展全局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极大地缓解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如何扩大教育规模,培养大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人才成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时代课题。这一时期,我们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逐步形成并深化了对教育与国家关系的认识,将教育工作提升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础的战略高度,探索了“大国办大教育”的价值理念和推进路径,如教育的“三个面向”、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等。

    到2010年,我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6779人,文盲率下降为4.08%,教育发展水平大幅提升,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党中央审时度势,明确提出之后的任务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其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继续强调“强国必先强教”“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中国教育事业在“大国办大教育”时代取得的历史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信心,为建设教育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决策,确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教育需求的改变,也推动我国进入“大国办强教育”阶段,要坚持不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政治智慧、人民立场与战略思维,对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建设教育强国的经验进行深刻总结,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这一论断将建设教育强国这一伟大事业置于中华民族教育奋斗史中来认识,深刻阐释了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意义,为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凝聚了精神力量。

    2.建成教育强国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

    这一论断中,建设教育强国不仅仅是强国建设的战略先导,也不仅仅是科技自立自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具体手段和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更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定位。

    将“建设”改为“建成”,并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为整体性目标。与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相比,本次全国教育大会将“建设教育强国”改为“建成教育强国”,并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整体性目标,丰富完善了已有认识,标志着我们全面进入建成教育强国的新征程。新的定位在历史动态发展中融合并深化了已有认识,既指明了建成教育强国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系,也明确了建成教育强国之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强调建成教育强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的战略地位。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建成教育强国是整体意义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此外,新定位反映出建成教育强国不是达成某种教育目标的过程性概念,不单纯是具体意义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人民共同富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手段或工程,而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所谓先导任务,是指建成教育强国是达成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前必须完成的先期性任务,是确保国家发展全局顺利推进的前提性任务,强调建成教育强国在时间上要先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的实现;所谓坚实基础,是指建成教育强国能够为其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保障其他工作能够顺利推进、有效开展,强调建成教育强国在空间布局上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和基础性任务;所谓战略支撑,是指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要主动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通过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一体推进,主动支撑全局发展。“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三位一体,共同构成建成教育强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的战略地位,共同彰显建成教育强国的重大意义。

    强调建成教育强国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道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将有效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进而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质量的人才资源和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教育强国建设所激发的人才和科技力量,离不开教育强国的全面支撑。因此,教育强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具体工程。它以立德树人工程为战略牵引,包含一系列重大工程、行动、计划等,全面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磅礴力量。

    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今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必须切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真正做到全面学习、全面领会、全面落实。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准确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与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定位,增强建成教育强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崭新篇章。

    © 河北美术学院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冀ICP备11000893号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伏羲大街